今年5月12日是第13届全国防灾减灾日,5月8日至14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,主题是“防范和化解灾害风险,建设安全发展基地”。各地区、各部门组织了各种主题丰富、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。(光明日报)
近几天来,许多地方发生了极端天气,强风暴的频繁发生不仅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影响,也对人民的生产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。据中央气象部门预报,今年极端天气频发,防灾形势不容乐观。所以要提前规划,筑起防灾“安全墙”,打好减灾“主动战”。
筑起防灾减灾意识的“高墙”。防灾减灾不是个人的责任,而是需要全体员工的共识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灾、减灾和避灾教育。通过开展主题日、主题周等活动,使安全知识和技能进入乡镇、工厂、校园和家庭,努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。比如在应对地震、暴雨等自然灾害时,要加强每个公民的避灾自救能力,减少灾害中的人员伤亡;在应对火灾、触电等安全事故时,要提高每个公民的安全风险意识,从而减少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,达到防灾、减灾、避灾的目的。
筑起安全的防灾减灾“高墙”。防灾减灾不是一项行动,需要长期规划。要主动收紧防灾减灾的安全“链条”,落实管理责任和制度,开展地震、消防等安全事故常态化演练,确保正常状态不“不当”;要精心编织防灾减灾的“缝线”,加大对宜山房、何琳楼、工厂油库等重点地区隐患的排查和严格检查,确保隐患不“增量”;要努力收紧防灾减灾的“按钮”,积极运用“5G”等科技手段,为偏远山区和线路安装“云眼镜”和“云脑”,确保小而散的偏远地区不“倒”,实现科学防灾减灾。
筑起防灾减灾共同防御的“高墙”。防灾减灾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,而是需要齐心协力。要主动提升“一盘棋”的整体思路,共同打造防灾减灾“组合拳”。比如气象、地质部门要充分利用新技术、新手段,提高灾害预测预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,主动“挖矿清障”进行防灾减灾工作;铁路、公路等交通部门要坚持“关口前移”,进一步消除安全信息传递的“障碍”,优化与地方政府的应急联动机制,依靠沿线群众“共建共防”,努力捆绑旅游安全“保险”,防止灾害事故“二次”扩大。
安全比泰山重要,生命高于一切。相信随着公民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提高,在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,我们将更加从容地打好防灾减灾的“主动战”,推动国家和社会稳步而深远的发展。